大量囤茶就能占有市場?世界最猛茶企海量囤茶,終究敗走庫存!
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一頭大象-普洱茶

大量囤茶就能占有市場?世界最猛茶企海量囤茶,終究敗走庫存!

有些茶老板覺得:

大量存茶,掌控了茶葉原料,就能占有市場。

300年前的東印度公司,也是這么想的。只是,歷史已經(jīng)證明:存茶占有市場的想法,太天真了。

-01-

300年前,囤茶壟斷市場

1713年,英國東印度公司被允許進入廣州做生意。

那一刻,英國佬簡直樂壞了,終于不用再偷偷摸摸做茶葉生意了。

東方奢侈品背后的財富

早在17世紀,中國茶葉在歐洲人的眼里,是十分誘人的奢侈品。

只要掌握了茶葉貿(mào)易,把茶葉進口到歐洲,賣到英國本土或再出口到別的歐洲國家,就等于掌握了無盡的財富。

1721-1730年,英國進口了912.9萬磅茶葉(1磅約0.45公斤)。這些茶葉,且不論直接售賣和再出口帶來的收益。僅內地稅一項,英海關就征收了大約180萬英鎊的稅金。

茶葉貿(mào)易里,不管是英國,還是東印度公司,大家一起暴富。一般小市民,也能享受到茶葉這個東方的奢侈品。

遍布大洋的茶葉走私

看著東印度公司賣茶發(fā)了財,其它歐洲國家心里很不爽。

法國、荷蘭、丹麥、瑞典等國心里想:都是在大洋上混的,拒絕中間商賺差價,你能從中國手里拿茶葉,我也可以。

于是,這些國家,紛紛繞開東印度公司。走私也好,正規(guī)渠道也罷,就是要自己找中國買茶葉。


東印度公司面臨的,不僅有外國的競爭,家里也不省心。

英國的無證經(jīng)營者,走私起來一點都不含糊。1721年以后,英國每年約300萬磅家庭消費的茶葉中,有200萬磅是走私偷運進來的。

就連東印度公司的貨監(jiān),都不是省油的燈。貨監(jiān)把自己走私的茶葉,跟東印度公司正規(guī)渠道進口的茶葉混在一起。

比如,1721-1730年,英國東印度公司賬面上進口了887.98萬磅茶葉,但英海關統(tǒng)計的數(shù)據(jù)卻是912.9萬磅,多出來的24.92萬磅,大概就是公司自己人混進去的茶葉了。

當然,更要命的還是:牢牢掌握原材料的中國,對出口管的太嚴了。

東印度公司一看,原材料上,跟中國談,自己沒有話語權。

銷路上,自家人背地里開小灶,還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。但對于法國、瑞典等國外的競爭者,是可忍孰不可忍。

但是,又不能明目張膽地跟外國干架,那就使出商戰(zhàn)奇招:只要壟斷了原材料,手中有貨,不僅能跟中國談價格。其他國家,也只能找自己買茶。

-02-

囤貨壟斷茶葉市場

1720年后的30年間,東印度公司董事會指示貨監(jiān):

要系統(tǒng)性地大量囤積茶葉,防止茶葉落入法國、荷蘭,丹麥,瑞典等競爭對手的手里。

千方百計,壟斷茶葉

為了壟斷原材料,英國東印度公司雙管齊下,甚至不擇手段。

一方面,收買公行的人。當時,茶葉貿(mào)易里,中國商業(yè)精英組成了一個叫公行的財團。他們在與所有外國人交易里,享有排他性特權。

在18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,公行人陳壽官,就幫助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綠茶市場。

1734年,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代理人送給陳壽官的次子兩箱財寶,希望壟斷熙春茶。


另一方面,東印度公司不計成本地能買入茶葉,不管茶葉品質好壞,只要是能喝的,通通買入。

1729年,東印度公司讓代理人:迅速買斷中國商人能供應的所有綠茶,要讓跟在我們后面的外國船,什么都得不到。

三方抬價,供不應求

茶葉作為當時最賺錢的奢侈品,不僅是英國佬,法國人、荷蘭人也想壟斷茶葉市場,加入囤貨行列。

然而,茶葉原材料只有中國有。如此,就出現(xiàn)了三個國家一起搶茶的畫面(這些年,茶山搶茶的前身)。

為了拿到茶葉,他們互相抬價,讓茶葉價格飛速上漲。以至于出現(xiàn)了一種奇觀:英國東印度公司運往廣州的貨物中,80%-90%是銀錠。沒錯,一艘船上,9成都是白銀(南美洲搶來的)。

由于三方主動囤貨,茶葉還供不應求,需求量突然增加。

比如,1726-1755年,爭奪茶葉壟斷的30年間,英國共進口了753.11萬磅茶葉,法國進口了446.7萬磅,

荷蘭進口了174.39萬磅,丹麥進口了425.66萬磅,瑞典進口了387.84萬磅(正規(guī)渠道進口數(shù)據(jù),走私的茶更多)。

三方都想著大量囤貨壟斷市場,導致茶葉價格居高不下,茶葉數(shù)量還供不應求。此時,最高興的,自然是賣家,牢牢掌握茶葉原材料的中國。

泥沙俱下,品質堪憂

既然客戶好茶壞茶、甚至只要能喝的茶就要。只要是茶葉,都可以高價賣給老外。

少數(shù)茶農(nóng)和商人,直接將陳年茶或便宜茶與新茶混合,一起按照高價賣給老外。

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代理人,雖然很不爽,但也只能抱怨說:茶葉需求猛增,廣州商人為履行合同,供應了數(shù)量驚人的茶葉,更確切地說,是類似茶葉的東西。

說人話就是:有點像茶的葉子,也順便打包賣給老外了。而且,價格還很貴。

庫存占用資金,被牢牢套住

在1732年,英國東印度公司每年進口的茶葉,就已經(jīng)遠遠超出英國市場的需求,即使這樣,英國東印公司仍然堅定地想壟斷茶葉市場。

公司的董事會,要求廣州的代理人只能私下討論“英國的市場上綠茶存貨過多”,還特別指出:不能讓中國人聽到,仍然要像英國需求量最高時那樣,詢問綠茶的價格。

茶葉賣不完,為了壟斷市場,仍然主動囤貨,大量茶葉被高價買進。公司的資金,被牢牢套在了茶葉庫存上。

到1750年,英國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總貿(mào)易額中,茶葉占比40%。公司擔心茶葉供過于求,會讓利潤下滑,只能試圖人為抬高價格,把過剩的茶葉壓在手里,平均要過17個月才出售。

為了更久地保存茶葉,公司逐漸放棄松蘿茶(綠茶),大量進口能保存更久的武夷茶(紅茶)。

1721年,松蘿茶進口量占比52%,武夷茶僅37%。到了1760年,松蘿茶占比下降到30%,武夷紅茶占比上升到63.3%。


囤時容易賣時難

到18世紀50年代,歐洲茶葉市場已經(jīng)嚴重飽和,茶葉積壓在手里(東印度公司為了茶葉銷路,開發(fā)美洲殖民地市場,搞出來一連串幺蛾子的事)。

原本,東印度公司,只是想從競爭者手中奪走盡可能多的茶葉,保住英國國內茶葉市場和歐洲再出口市場的地位。

然而,結果卻是:茶葉,拼的是原料。牢牢掌握話語權的,永遠是掌握原材料的人。

而東印度公司,作為賣茶的一方,在不掌握原材料的情況下,妄想囤貨壟斷茶葉,

不僅沒能主導市場,反而在財務上陷入了困境。

寫在最后:

前事不忘,后事之師。

300年前的茶業(yè)往事,今天仍在上演,而且套路一模一樣。

不同的是:300年前,是英國、法國、丹麥,瑞典等歐洲國家,在中國壟斷茶葉原材料的市場,用囤茶的方式,爭奪銷售市場的主導權。

今天,是茶農(nóng)壟斷山頭茶原材料的市場,各路中小茶商,用囤茶的方式,爭奪山頭茶市場主導權。


還是300年前的劇本

山頭茶,10年間,價格翻了幾十上百倍。

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:古樹茶稀缺,茶商想囤茶占有市場。

小茶商的想法很簡單:市場紅利期多存茶,有好茶,積累的客戶越多,自己以后就能賺更多。而以后要靠茶賺錢,你得有茶。以后要有茶賣,現(xiàn)在就得囤茶。

囤茶的老板多,茶葉供不應求,導致茶山原料價格連連上漲。

掌握山頭茶原材料的茶農(nóng)一看,市場高價,且供不應求。于是,大面積擴種山頭茶,山頭市場迎來產(chǎn)能過剩。大量品質一般的中小樹茶流入市場,以次充好,市場混亂,導致茶葉不好賣。

300年,因果循環(huán)

茶農(nóng)與茶商,所扮演的角色,像極了300年前的中國和東印度公司。

它們都有相同的因果:在某一段時間,賣茶都賺到了很多財富。

為了擴大市場利益,而自己不掌握原材料,只能囤別人賣出來的茶,達到壟斷市場的目的。

而茶葉年年都產(chǎn),壟斷市場的路上,大量資金都套在了茶葉庫存上。


囤茶的結果:茶多錢少,并不能占有市場

公司的現(xiàn)金流,都用來囤茶了。結果自然是今天茶行業(yè)有趣的現(xiàn)象:要山頭茶,茶老板瞬間能拿出幾噸。但說到現(xiàn)金流,一到淡季,還要借錢發(fā)工資。

而且,占有市場的目的,也沒有達到。茶葉量價齊升,茶農(nóng)擴種山頭茶。市場迎來產(chǎn)能過剩。大量小樹茶流入市場,當古樹賣,打得好茶沒法賣。

果真應了那句: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是,永遠不會汲取教訓。

來源:普洱話江湖,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